在全球可持续投资规模持续扩大、监管政策不断完善的背景下,ESG已成为衡量企业非财务绩效和长期价值的关键标尺。
9月19日,以“理念与实践并行,发展同质量共生”为主题的2025华夏ESG管理体系大会(下称“大会”)在北京召开。本次大会通过搭建政企学研融通的高阶平台,助力企业应对2026年强制披露大考,破解“漂绿嫌疑”、提供可复用的方法论,使ESG真正融入企业基因,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,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。
大会汇集了来自政府、企业、学术机构、国际组织的代表,陈存根、吴晓求、贺铿、柳学信等业内人士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说。此外,还有80余家企业现场参会,涵盖金融、新能源、汽车、制造、快消等行业。
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陈存根在大会致辞中指出,ESG与中国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的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,是“实现‘双碳’目标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,也是提升企业治理能力、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支撑”。
华夏时报社党委书记、社长、总编辑冯慧君在致辞中表示,ESG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,而是关乎企业长期价值、经济高质量发展,乃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。他强调:“一个优秀的企业,不仅要在环境治理上恪尽职守,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生态,更要在社会领域展现人文关怀。”
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、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发表了题为《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资本市场》的演讲,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。他认为:近一年来,监管层对A股市场进行了重点改革,优化了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宗旨的一系列法律、政策、规则和制度,有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,夯实了市场长期向好的基础;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,提高资产质量,推动供给端改革,就没必要对市场的短期波动过度担忧。
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、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贺铿在题为《ESG发展须在制度约束与价值引领之间形成治理合力》的演讲中指出,我国目前立法数量虽然较多,但针对ESG领域的法制建设相对不足;为推动ESG理念真正落到实处,必须加快完善相关立法,构建系统化的ESG法治框架。
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、中国ESG研究院院长、国家标准委环境社会治理(ESG)标准化项目研究组召集人柳学信在会上发表了题为《欧美ESG政策最新进展及中国应对》的演讲。他认为,美国ESG政策回撤,为我国在ESG领域赶超美国,扩大国际话语权和规则主导权提供了重要战略窗口。
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(ISSB)理事冷冰在题为《ISSB准则在中国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中的应用》的演讲中介绍,目前全球已有37个国家和地区宣布采用或以其他方式采用ISSB准则,占全球GDP的60%。他表示,可持续信息披露与财务报表相互补充,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决策依据。
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(PRI)中国区负责人罗楠在题为《全球新形势下可持续投资的挑战与应对》的演讲中表示,在可持续投资的实践层面,投资者面临激励不足、资本市场不完善等困境。为此,PRI对G20国家出台的可持续投资政策做了分析和梳理,筛选出了十大可持续投资的金融工具。
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辛斌发表了题为《可持续信息披露质量与鉴证责任》的演讲。他认为,当下可持续信息披露质量良莠不齐,想要提升可持续信息披露水平,增强披露信息的可信度,需要企业、鉴证机构以及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。
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秘书长、宏观经济研究部主任靳卫萍发表了题为《未来世界经济结构变化趋势与中国机会》的演讲。她表示,我国较早提出“人工智能+”战略,自主可控的产业链闭环已初步建成,下一步,应全面加速人工智能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,推动中国在全球智能浪潮中占据领先地位。
大会期间,还举办了《中国企业出海ESG合规有哪些挑战》《ESG驱动企业价值重构的可实现路径》《ESG如何有效助力企业品牌价值提升》等三场圆桌讨论,并发布了《2025企业ESG实践观察报告》(含“2025年ESG实践优秀案例”)。
2025华夏ESG管理体系大会由华夏时报社主办专业的股票配资一览表,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、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、天眼查、商道融绿、华夏ESG观察联盟等单位提供了支持。
实盘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